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切实做好融资工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009年,贵阳经开区小孟工业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经开区从抓规划、抓基础设施、抓项目落地、抓要素保障等方面着手,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13年,小孟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24.77亿元,向千亿元产业园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以平台公司为载体和以服务企业为目标这两个关键,围绕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开展融资工作,不等不靠,真抓实干,且走且办事,实现了融资手段的多元化,为经开区大开发、大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2012年以来,实现融资到位资金56.98亿元,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经开区实现“两加一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就经开区融资工作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搭建好融资平台

经开区高度重视融资工作对促进经开区“两加一推”的关键保障作用,自园区启动建设之初就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超前谋划融资工作。 2012年初, 经开区 成立了金融办, 由管委会分管领导 专门负责辖区金融相关工作的协调开展,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能,致力构建政府、金融机构、辖区企业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机制。 2013年干部交流互挂中,特别引进了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专业人才作为管委会主任助理,协助开展融资工作。经开区 先后成立了 国资公司 、贵合公司及科工公司三家 投融资 平台公司 目前正 在改建贵阳经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为 市级融资平台 ,将进一步提高信用评级,扩大融资规模,截止目前,三家平台公司资产共计达153.28亿元。

二、多渠道融资,为园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项目和投资的主要承接地,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园区功能的重要体现,而建设资金是公认的老大难问题。据初步测算,小孟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将达到近5亿元,产业投资达到30亿元,小孟工业园区至少还需要近500亿元的投资。为此,经开区广开融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一)紧盯银行资金导向,加大与银行的合作力度。 及时关注国家有关金融工作的宏观政策,紧盯各类银行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资金导向,有针对性地与银行开展信贷及投融资服务,积极争取各银行直接贷款,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整治等方面争取资金支持。2012年以来,经开区共获得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金融贷款18.59亿元。目前,经开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贵阳银行、贵州银行均有项目合作,涉及融资金额达24.5亿元。

(二)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鼓励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支持资金,充分利用试点示范园区平台,争取项目资金的倾斜。2013年,经开区各部门争取上级资金2.86亿元,充分利用经开区获得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平台,在申报的总投资为23.97亿元的17个项目中,有10个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总投资为7.65亿元,争取到园区循环改造扶持资金7160万元。2013年,经开区进入了全国地市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将获得国家对老工业区改造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相关支持。

四是拓宽融资方式,推动全区融资工作。 经开区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私募中票、资产证券化、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募集(PPN)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2012年经开区成功发行了总额为9亿元的企业债券,成为全省第一家以县级平台公司成功发行的企业债券,在此基础上,正在推进额度为12亿元的二期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经开区贵合公司实施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是2013年全国试点推行的新型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开展使得经开区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同时,规模5亿元的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募集(PPN)创新融资模式,和规模8亿元的私募中票融资项目进展顺利。

三、搭建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013年,经开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06 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45 家; 5亿元以上 工业 企业达到18家;10 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8 家;小微企业达到 730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发展,市场才有活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旺盛,现在融资最困难的就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开区立足区情实际,全力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化解资金瓶颈。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企业融资多元化发展。 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在银行没有信用记录,很难获得贷款,尤其首贷更难的问题,经开区与建行花溪支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发展; 将“科技银行”与“村镇银行”结合,筹建贵阳小河科技村镇银行,为贵州省第一家科技村镇银行,作为银行创新模式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扩大了对配套产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二是加强政、银、企联动平台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企业融资推进会”、“经开区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洽谈合作会”,进一步增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良好互动,建立完善集 借款平台、担保平台、组织管理平台、社会公示平台和信用促进会为一体的“四台一会”机制, 通过 科工公司、鑫融担保公司、经开创投公司、国开行 为辖区资金存在困难的企业进行融资。2013年为盘江煤电、富巨炉具、鑫恒泰等20余家辖区企业争取融资到位资金5.15亿元。

三是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健康有序发展。 做大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建立动态信息报送制度,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13年,经开区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家,目前辖区内有小额贷款公司7家,注册总资本2.4亿元;共有担保公司4家,注册总资本2.3亿元;通过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争取到13936万元贷款资金。

四是组建创业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科工公司联合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贵阳第一家创新天使投资基金,注册资产为1亿元,用于培育、孵化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创业项目;联合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民营企业,组建注册资产1.01亿元的贵州鼎信卓越基金,投资新材料及其相关制造业中初创期和成长期项目;组建了经开区创投公司,主要对具有成长潜力的小微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扶持,同时对企业开展短期借款业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五是发挥“代金券”作用,多渠道筹建资金。 为更好地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更大地撬动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服务投入,2013年起,经开区在辖区企业间推行“代金券”制度,这是一项惠及企业和服务机构的政策。经开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开展融资租赁、研发外包、检测外包等合作中抵扣等值的现金,形成利益诱导机制,在提高辖区企业相互之间配套率的同时,也通过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了融资的渠道。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适合经开区投融资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出台支持金融机构入驻与扶持企业的政策,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确保经开区在创新驱动中推进产业转型,进而增强发展新动力,在更高起点打造经开区经济“升级版”。

一是加大园区建设资金筹集力度。 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沟通机制,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持经开区自主创新业务。继续推进企业债券二期、私募中票、资产证券化项目、非公开债务融资定向募集(PPN)融资项目工作,重点推进经开区小微企业扶持债券、中期票据等工作。

二是完善模式,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资本云集计划,助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挂牌,同时,增强 防范债务风险 的能力,积极稳妥地推动担保公司业务发展,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到“四板市场”挂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充分发挥好 四台一会 作用,不断创新“政府、产业、金融”合作新模式,开通集创新孵化、产业扶持、上市激励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通道。

三是围绕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经开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引导科技创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金融载体密切合作,着力打造经开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出台支持金融机构入驻与扶持企业的政策,对北京 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中的签约项目以及区内重点高科技企业给予支持和帮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