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省商务厅在贵阳青岩组织开展了以“民间工艺 对贵州再认识”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到来。2025年是第一个非遗中国年,通过沉浸式非遗文化学习与实践,感受贵州传统技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女性干部职工的文化自信与团队凝聚力。
贵州老字号企业黔艺宝风物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收纳5000余件苗绣、银饰、蜡染、铜鼓、地戏与傩戏面具等非遗民族民间艺术品。黔艺宝创始人杨成勇为大家生动地介绍了风物馆内珍藏的非遗展品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流程。
在黔艺宝非遗博物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宽1.2米、长达57米的桑蚕真丝蜡染作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手绘真丝蜡染,由榕江县塔石乡非遗传承人李茂兰、杨妹于2013年耗时6个月纯手工绘制而成。作品以几十种龙凤花鸟虫鱼为主题,牛龙、马龙、猪龙等造型各异,线条流畅,灵动飞扬,被誉为“非遗艺术的活化石”。
起源于汉代、盛产于唐宋的思州砚因砚材产于古思州(今岑巩县)而得名,以岑巩县星石潭的黛色金星石为材,石质细腻如玉,砚面金星闪烁。2021年,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从采石到雕刻,一方砚台需经30余道工序,天然金星石点缀的动物眼瞳、花蕊与日月星辰,尽显“浑金璞玉”之韵。
贵州古代铜鼓文化绵延2000余年,苗族、布依族先民以青铜精心调配铜、锡、铅比例铸造而成。鼓面纹饰繁复,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等晕圈图案承载着原始崇拜的印记。铜鼓不仅是祭祀中沟通神灵的神器,更是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打击乐器,其浑厚音色与唢呐、皮鼓合奏出独特的民族韵律。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非遗技艺体验环节。女职工们分组参与玉石雕刻、扎染制作、蜡画体验、黑砂陶艺手作项目,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作品,雕玉的细致、蜡染的色彩变幻、陶泥的塑形成型,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
此次活动不仅是节日庆祝的创新形式,更是落实非遗保护政策、提升干部职工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女职工们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职业使命感,也进一步激励了她们为推动贵州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